English

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

1999-02-03 来源:光明日报 厦门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潘懋元 我有话说

高等教育的大众化、普及化,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,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。发达国家,在60—70年代就已进入大众化阶段,现在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;许多发展中国家,也已进入大众化阶段。而中国高等教育,到达大众化阶段的最低限(适龄青年毛入学率15%)还有相当距离(1997年为7.6%)。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,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,在讨论如何实现“科教兴国”战略时,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,理所当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。

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困难:一是资金投入,二是毕业生就业。

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需要的资金投入,如果按照精英教育的消费水平,远远高于基础教育普及义务教育之所需,对策:节支与增收。如何节支?除加大一定的投入力度以保持精英教育所需的经费外,发展低消费水平的多种形式办学,包括成人高等学校、远距离高等教育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;如何增收?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高效益的特殊产业,发展民办高等学校,以吸收教育消费和社会投资。

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毕业生就业去向。如果都要在城市就业,职业岗位有限,势必大量待业。对策:高等教育通向农村。农村是广阔的天地。农村人口占全国70%以上,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,不能忘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;“科教兴国”战略,不能不包括“科教兴农”;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,也不能不让70%以上的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,并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。大众化不能仅靠城市的生源,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。农村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,生源甚多;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了,也需要并能容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。问题在于如何使农村青年能够“上得来”,城市青年能够“下得去”,而且两者都能够“用得上”、“留得住”。这里有认识问题、政策问题、待遇问题、生活上的实际问题,需要具体研究解决。

在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中,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,具有许多有利条件:(1)投入少,政府和个人都能负担得了;(2)学习时间可以自主安排,忙时少学;闲时多学;学习期限不受学制限制;(3)专业与课程设置,灵活多样,容易适应农村需要;(4)最重要的一条是:能较好地解决“上不来,下不去,留不住”的问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